晚上10点整理完最后一份病历,诊室落地窗外是罗湖口岸不眠的灯火。我摩挲着办公桌上那张特殊的全家福——一个家庭绽开的笑颜在治疗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忽然想起年初那个梅雨绵绵的下午。
那天罗女士打开手机上被拍下的那泛黄的老照片闯进诊室,照片里18岁的她露着珍珠般的牙齿。“我弟弟种完牙后非让我来”,她指着牙齿间的黑三角,缝隙苦笑。窗外的雨滴在玻璃上蜿蜒成溪,像极了她眼角未落的泪,她已好些年不愿开怀大笑了。
我们为这个特殊的病例组建了跨学科小组。正畸医生评估后认为正畸没办法彻底解决问题后,经正畸科、牙体牙髓科、修复科三方会诊,否决单纯正畸方案,依据《微创美学修复专家共识》制定分阶段治疗计划,随后采用DSD数字化微笑设计系统,结合患者面部分析数据与动态微笑视频,模拟出符合黄金比例的贴面形态。
治疗期间有个细节让我动容:每次复诊,罗女士总会带来自家烘焙的杏仁酥,包装上工整标注着“少糖配方”。她说这是弟媳特意嘱咐的,“你们医生要注意身体”。这种医患间的温情流动,恰似我们坚持的椅旁八分钟沟通——不仅是治疗方案的交底,更是两颗心的坦诚相见。
主诉:关闭黑三角、颜色做白、对刃合
半个月后揭除临时贴面那刻,罗女士颤抖着触碰镜中的自己。晨光穿透6颗晶莹剔透贴面的半透明边缘,在她脸上折射出珍珠母贝般的光泽。“我要带侄女来看看,让她也保护好自己牙齿”,她突然转身,手机屏保上是家族年夜饭的照片。
医疗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托付。从罗先生的全口即刻负重种植,到其姐的超薄贴面修复,再到如今他们介绍来的第7位患者,我们完成的不仅是牙体修复,更是在缔造一种值得传递的生命体验。
诊室角落那盆罗家送的蝴蝶兰又抽新枝了。在数字化印模、AI咬合分析这些冰冷数据背后,我始终记得初入行时导师的教诲:真正的好医生,要能在患者眼中看见二十年前的自己,在器械盘里触摸到温热的人心。
此刻窗外朝阳初升,新一批瓷块正在CAD/CAM室进行纳米级切削。我知道,又有一个家庭的笑容基因,将在这里获得新生。
如需了解更多或预约服务,请通过我们的在线预约系统或专线联繫我们。 我们的专业团队奖隨时为您提供帮助,確保您得到最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