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依據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具有扶正祛邪、溫通經絡、散寒祛溼、理氣活血、補腎溫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和再發生等作用,充分體現了中醫“春夏養陽”“未病先防”的治未病理念。我院每年開展的“三伏貼”,借三伏天之炎熱之氣,激發和調動患者體內陽氣,達到溫陽散寒、調和氣血、增強體質的效果。
夏至貼:2025年6月21日—7月6日
伏前加強貼:2025年7月7日—7月19日
頭伏貼:2025年7月20日—7月29日
中伏貼:2025年7月30日—8月8日
末伏貼:2025年8月9日—8月18日
伏後加強貼:2025年8月19日—9月4日
一般选择每年夏至、初、中、末伏第一天开始各敷贴治疗1次,成人每次贴敷4-6小时(儿童0.5-2小时),有些患者由于皮薄肤嫩,耐受性差,贴敷时间应适当缩减,睡前要取下三伏贴。也可在初伏至末伏期间选择任意时间敷贴药物,每次敷贴间隔7-10天,每年贴4到6次为一疗程.连续贴敷3年,效果更好,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慢性反覆發作性肺系疾病,如反覆感冒、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阻塞性肺氣腫、慢性咳嗽、肺間質疾病、肺功能不全等;
慢性胃炎、慢性腹瀉、夜尿頻多等;
風溼或類風溼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疼痛、四肢麻木、強直性脊柱炎、頸椎病、肩周炎、面癱、腰肌勞損、骨性關節炎、脊柱退行性病變等表現陽虛寒甚者;
小兒體虛、經常感冒咳嗽、小兒哮喘、慢性腹瀉、消化不良(疳積)、遺尿、慢性泄瀉等;
痛經、月經失調、不孕症、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產後關節痛等;
過敏性鼻炎、腺樣體肥大、過敏性咽喉炎、慢 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鼻竇炎、耳鳴耳聾,辨證屬於體質虛寒者;
陽虛、氣虛、痰溼體質人羣,如脾胃虛寒體質、畏寒怕冷、體虛易感冒者、背心涼、凍瘡、皮疹、冷熱空氣過敏、陽氣虛弱,體質較差者。
對三伏貼藥物過敏者,或處於過敏期間者
支氣管擴張伴咯血者
肺結核活動期
皮膚破潰難愈者,貼敷部位皮膚創傷、感染者,瘢痕體質者
急性發熱性疾病、多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熱期者
惡性腫瘤者、中醫辨證屬火重者、孕婦
局部有癢、熱、微痛等感覺均爲正常反應,少數病人因皮膚太敏感,和膠布接觸的局部皮膚會出現水皰,可外敷消炎藥膏以防感染。如果水皰較大,要到醫院處理。貼敷後皮膚有明顯色素沉着爲正常反應。有的患者貼敷後皮膚無反應,這並不影響療效,可適當延長貼敷時間。過敏性皮膚或瘢痕皮膚患者,敷藥後如有灼熱疼痛感覺,應立即取下藥膏。儘量保持塗藥處的乾燥。
貼敷治療時,環境溫度要適宜(建議25-28℃),避免高溫悶熱或空調直吹,保持室內通風,以免影響藥效吸收或引發皮膚不適。
貼敷當日忌食生冷、海鮮、辛辣及冷飲,避免受涼吹風,以防影響藥效或引發不適,建議飲食清淡、注意保暖。
為小兒貼敷時,家長/医生需全程看護,避免孩子因不適抓撓導致藥物脫落或抓傷皮膚,必要時可用透氣紗布輕覆保護。
貼敷起泡與體質、時間相關,起泡療效更佳。敏感者需縮短時間;起泡勿戳破,保持清潔,3-5天自愈;嚴重紅腫需就醫防感染。
孕婦、結核病和糖尿病患者、感冒發燒、肺炎、支氣管擴張咳血、皮膚破損或瘢痕、對貼敷藥物極度敏感的患者,均不宜貼敷。
貼敷不是治療慢性病的特效藥,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療,因此原本在服藥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減藥、停藥。
Q:什麼是三伏貼?
A: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在每年最熱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將特製中藥貼敷於特定穴位,通過藥物滲透和穴位刺激達到"冬病夏治"的效果,常用於治療呼吸系統疾病、關節疼痛等慢性病。
Q:哪些人適合貼三伏貼?
A:適合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統疾病患者;風溼性關節炎、老寒腿等寒性疾病患者;以及體虛易感冒、脾胃虛寒人羣。孕婦、皮膚過敏者、發熱患者不宜使用。
Q:2025年三伏貼的最佳時間?
A:2025年初伏7月12日-21日,中伏7月22日-8月10日,末伏8月11日-20日。每伏連貼3天效果最佳,建議選擇晴天上午9-11點陽氣最盛時貼敷。
Q:貼三伏貼有哪些注意事項?
A: 貼敷前清潔皮膚,貼後避免劇烈運動出汗;忌食生冷辛辣,貼敷時間成人4-6小時,兒童2-4小時;出現輕微紅腫瘙癢屬正常反應,若起水泡需及時就醫。
Q:三伏貼可以自己在家貼嗎?
A: 建議首次在中醫師指導下進行。自行貼敷需注意:①購買正規醫療機構配製貼劑;②準確找到穴位(可參考穴位圖);③嚴格掌握貼敷時間;④出現異常立即停用。
如需了解更多或预约服务,请通过我们的在线预约系统或专线联繫我们。 我们的专业团队奖隨时为您提供帮助,確保您得到最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