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推動中西醫跨境交流與合作,促進香港與內地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羅湖區政府、民建聯振興中醫藥小組、香港注冊中醫學會昨日(30日)舉辦「推進中西醫跨境轉介合作論壇」,並舉行中西醫跨境轉介策略合作籤署儀式。
項目由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深圳希華愛康健醫院支持,將羅湖區作爲中西醫跨境轉介合作的首個試點,爲香港市民提供更優質快捷的跨境醫療服務,舒緩香港醫療系統壓力,促進中西醫跨境醫療合作。
政界及業界代表共議跨境醫療發展
出席嘉賓包括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香港立法會議員李慧瓊、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克勤、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立法會議員陳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黃英豪、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恆鑌、民建聯副主席、立法會議員陳學鋒、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李應生、立法會議員梁熙、立法會議員林哲玄、立法會議員陳凱欣、香港注冊中醫學會永遠會長馮玖、香港注冊中醫學會副會長林蓓茵。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高永文和羅湖區人民政府副區長、羅湖深港現代商貿業升級發展區指揮部指揮長時冬昕線上致辭。
大會開始後隨即舉行希瑪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與香港注冊中醫學會「中西醫跨境轉介戰略合作籤署儀式」,由希瑪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會副主席兼行政總裁李肖婷女士及香港注冊中醫學會副會長林蓓茵醫師分別代表籤署合作備忘錄。多位立法會議員、港區人大代表及業界翹楚共同見證合作啓動的重要時刻。這次籤署的推進中西醫跨境轉介戰略合作協議,主要內容是在深圳市羅湖區政府支持下,由民建聯振興中醫藥工作小組、香港注冊中醫學會、深圳市羅湖醫院集團、希華愛康健醫院共同構建合作平臺,共同探討和推進中西醫跨境轉介合作,促進兩地醫療共融發展。
陳永光會長:跨境醫療需求殷切 盼緩解香港公營壓力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香港注冊中醫學會會長陳永光在致辭時表示,近年來越來越多香港市民「北上求醫」,反映出港人對跨境醫療服務有殷切需求。今日籤署的推進中西醫跨境轉介戰略合作協議,目的就是構建合作平臺,共同探討和推進中西醫跨境轉介合作等事宜,促進兩地醫療共融發展,以更好地回應香港市民對跨境醫療服務的需求,同時紓緩香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
時冬昕副區長:深港醫療融合助力健康中國戰略
深圳市羅湖區人民政府副區長時冬昕在致辭中指出,《健康中國2030》明確提出發揮中醫優勢、推動中西醫結合,中西醫跨境轉介項目的啓動,是羅湖貫徹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推動深港醫療融合的重要實踐。羅湖區以羅湖醫院集團跨境遠程門診爲範例,推動中醫及西醫服務模式升級,並成功引入希瑪眼科集團設立深圳希華愛康健醫院,設有多個貼近港人需求的專科,成功吸引近萬名香港市民跨境就診。希望這一合作平臺能進一步發揮整合作用,讓中西醫資源在粵港之間高效流通,真正實現兩地居民共享優質醫療的願景。
李慧瓊常委:羅湖試點具突破性 促灣區醫療多元發展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聯立法會議員李慧瓊致辭表示,這次論壇以「中西醫跨境轉介」合作爲主題,尤其以羅湖區作爲首階段的合作試點,正是一個具突破性和前瞻性的醫療發展典範,意義非常重大。醫療服務作爲民生福祉的重要一環,在中西醫整合發展的大背景下,相關合作能更好發揮兩地資源和專業優勢,爲市民提供更優質多元的醫療體驗。她相信這個試點只是開始,如果能充分發揮羅湖作爲橋頭堡的作用,未來將有機會以點帶面,將中西醫跨境轉介模式復制至更多灣區城市,造福更廣泛市民羣體,同時也期待中西醫跨境轉介合作能夠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爲粵港澳大灣區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黃英豪議員:倡設大灣區醫療創新區 推“灣區醫療通”計劃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黃英豪致辭時指出,香港作爲國際都會和中西文化交匯點,擁有完善的中醫規管制度、高水平的科研團隊,以及與國際接軌的醫療標準。與此同時,內地在中醫藥資源、臨牀經驗和產業規模方面具有顯着優勢。這種互補性爲兩地跨境轉介合作提供了廣闊空間。而就目前跨境醫療面臨包括轉介機制不暢、病歷互認困難、藥材標準差異等諸多挑戰,他提出三點建議,包括(i) 設立以整個大灣區爲支撐的國際中西醫結合醫療創新示範區,率先建立全球領先的中西醫結合標準體系並逐步推廣到整個大灣區;(ii) 成立粵港澳中西醫結合醫療標準委員會,進一步完善中西醫臨牀協作以及結合醫學研究與轉化的政策和法規;及(iii) 在大灣區打造「前沿醫學+傳統醫學」創新集羣及推行「灣區醫療通」計劃。
陳勇議員:抗疫顯中西醫協作優勢 促跨境救護車互通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召集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陳勇致辭提到中西醫協作的優勢在早幾年抗疫治療時已經有所體現,港區人大代表亦在每年兩會中提出包括開設內地與香港跨境救護車互通機制、構建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產業等建議。他期望能透過中西醫跨境轉介合作,進一步推動香港成爲更加健康的城市。
陳凱欣議員:跨境醫療券利民 需完善法制與配套
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凱欣以跨境醫療券爲例,表示鼓勵市民前往大灣區城市接受中西醫醫療服務,除了站在病人角度有更便宜更快捷,能令病情得到及時控制的好處之外,同時也不失爲一個解決香港公營醫療輪候時間長及部分藥物費用較高的方法。她認爲推動中西醫跨境合作還需要繼續跟進相關法制框架與硬件配套,並透過教育加強市民對內地醫療服務的了解。
馮玖會長:呼籲放寬中醫轉介權限 助病人及早診斷
香港注冊中醫學會永遠會長馮玖則在致辭時指出,作爲醫者一切都以病人的利益爲先,明確及早期的診斷對於病人是最大的保障,她呼籲政府能加快中醫師轉介病人的進度及範圍,亦希望隨着中醫院即將投入使用,能進一步將香港中醫推向世界。
李應生會長:香港中醫藥迎裏程碑 需建灣區中藥標準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醫中藥屆聯合總會會長李應生在致辭中感謝民建聯一直以來對中醫藥發展的支持,並舉行「區區有中醫」、社區義診等活動。他表示年底香港中醫醫院即將投入使用和政府中藥檢測中心永久大樓落成標志着香港中醫藥發展的一個新裏程碑,並指出應建立中西醫結合標準及大灣區中藥標準以更好地推動中醫藥發展。
高永文常委:放寬中醫轉介權限 香港中醫藥發展迎新機遇
香港特區政府行政會議成員、全國政協常務委員高永文醫生在致辭中表示,根據香港目前法例,中醫師暫時未能直接轉介病人接受放射性檢驗,但隨着中醫院在年底投入服務,屆時中醫師也能轉介病人接受電腦掃描。他認爲,本次希瑪醫療控股有限公司與香港注冊中醫學會的合作只是第一步,相信未來特區政府將逐步推動令注冊中醫師能自由轉介病人接受所需的檢驗。
多名成員在論壇中提出不少真知灼見,高永文醫生表示,香港中醫藥過去二十年取得重大進展,不僅建立正規中醫本科教育體系,也在全港十八區設立中醫診所,構建起完善的社區中醫服務網絡。他特別指出,2022年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期間,中醫師積極以遙距診症及藥物配送方式支援社區,對穩定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底,香港首間中醫醫院即將投入運作,配合已落成的中藥檢測中心,進一步推動中西醫協作發展。高醫生強調,香港憑借「一國兩制」及與國際接軌的制度優勢,有潛力成爲中醫藥國際化的重要平臺。
陳永光會長:提四點務實建議 促跨境醫療協作深化
陳永光醫師在論壇中就促進跨境醫協作提出四點的建議,包括:探討推進中西醫跨境轉介服務,選定具殷切需求且風險較低的醫療服務(如化驗、影像檢測等),轉介到內地合適的醫療機構(如已納入醫療券計劃的三甲醫院),以紓緩香港公立醫院服務壓力,同時爲香港全面落實中醫轉介積累經驗。此外,他建議,擴展「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至更多大灣區醫院;於合適的大灣區醫療機構爲香港市民策略性採購醫療服務;擴展醫療券計劃至更多內地醫療機構,並適時檢討和增加醫療券金額,讓合資格的長者可以享受更便利的醫療服務。
林順潮議員:中西醫結合具國際價值 盼轉介機制落地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立法會議員林順潮在論壇中分享其多年推動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實踐經驗。他提到,在其擔任汕頭國際眼科中心院長期間,曾針對弱視兒童引入中西醫聯合治療模式。該團隊更按國際標準設計臨牀對照研究,成果刊載於國際權威眼科期刊並成爲封面文章,引起包括路透社等國際媒體的關注,印證中西醫結合具備與國際醫學界接軌的可行性與學術價值。他亦分享於疫情期間推動中西醫結合防疫工作的經驗,強調中醫在公共健康危機中的關鍵作用。他期望透過今次跨境合作平臺,推動轉介機制落實執行,讓中西醫結合不止停留在理念層面,而能真正造福兩地市民。
張忠德院長:粵港澳攜手打造中醫藥國際標杆
廣州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表示, 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在人才、知識共享、互相發展,爲轉介做了很好的前期鋪墊。廣東省中醫院將與香港中醫藥同仁攜手努力,深度合作,一同創造具有特色的粵港澳中醫藥發展方案,在香港向世界展示特色的中西醫協作和循證醫學標杆和典範。
展望未來:以點帶面 推動灣區醫療共融
陳永光議員在總結時提出,舉辦本次論壇的目的是促進兩地中西醫結合共融,香港所有的中醫師能透過本次合作計劃將病人轉介到深圳接受現代的診斷技術,從而搜集數據推動政府盡早落實容許放射技師和醫務化驗師接受中醫師轉介。林順潮議員則表示香港最大的特色是背靠祖國、聯通國際,粵港澳大灣區在中西醫結合上有能力成爲國際標杆,希望中醫界、西醫界攜手努力,在服務更多市民之餘,也能將中西醫結合「揚帆出海」。
如需了解更多或预约服务,请通过我们的在线预约系统或专线联繫我们。 我们的专业团队奖隨时为您提供帮助,確保您得到最优质的服务。